在第二届中国国际名酒文化节·国际名酒联盟高层峰会上,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书玉指出,中国白酒产量占全球烈性酒产量的比例近40%,但国际市场的份额却不到8%。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中国白酒迎来了打开国际市场的黄金窗口,发展到了亟需和世界白酒产业深入交流的阶段。
白酒是我国特有的酒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世界蒸馏酒中别具一格。我国白酒行业从改革初期的蓬勃发展,到“黄金十年”的昂扬向上和5年调整后的重新出发,不但从规模到效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诞生了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等一批国内中流砥柱企业。 目前,白酒行业产能规模已进入千万千升时代,销售规模跨入五千亿。具体来看,从2002年开始,白酒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十年”,成为食品工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从1952年到1989年,我国共举办了五届全国评酒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力。其中,改革开放后举办了三届,既是对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技术标准的规范。分香型评选出的诸多名酒,也大多成为引领潮流的典范。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酒评会是于1979年举行的“第三届全国酒评会”,这一届大会首次按香型、生产工艺和糖化发酵剂进行评比。评比时,白酒根据香型、生产工艺和糖化发酵剂分别编组,共评出国家名白酒8种,包括茅台酒、汾酒、五粮液、剑南春酒、古井贡酒、洋河大曲酒、董酒、泸州老窖特曲。此外,本届评酒会中,还增加了葡萄酒果露酒类、黄酒类、啤酒类产品评比,包括绍兴加饭酒、烟台红葡萄酒、沙城白葡萄酒等产品获得中国名酒称号,而青岛啤酒成为唯一入选中国名酒称号的啤酒类产品。
尼尔森数据表明:消费者在商超渠道购买高端白酒(700元以上)的比重从2016年的19%增长至了2017年的24%。有业内人士表示,2018年,这个数字还在增长中。 商超虽是白酒必不可少的渠道,但并未被寄予厚望,尤其是高端酒。业内普遍认为,商超只是树立价格标杆的场所,更多的作用是展示高端酒的品牌形象。由于回报少,借款周期长,很多经销商对其敬而远之。而电商的冲击,更是令商超的客流量急剧减少。而如今,高端酒在商超的销售居然上升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名酒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并受到消费者信任。因此有责任推动消费升级,以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名酒企业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要做好三个价值领路人。 首先,要做好消费者价值担当,满足消费者对品质、品牌、审美的要求。其次,要做好渠道价值担当,以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保护渠道。最后,要做好行业价值担当,承担名酒企业天然的责任。 在时间传承上,名酒企业要带头做好传统工艺的坚守;在空间开拓上,名酒企业要致力于做好品类国际化的发展,推动中国白酒融入世界。
白酒为世界七大蒸馏酒之一,生产和消费均以中国市场为主。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一七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完成酿酒总产量1,198万千升,同比增6.86%,从过去七年产量数字看,行业维持低单位数增长。然而,全行业收入与利润在对应区间内却有较快增长,上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5,654亿元,同比增14%;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028亿元,同比增35%。
当人类进入到第三科技革命时代,所有一切都在以加速度模式发生。行业的兴起与消亡也仅在一瞬之间。“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在迅速席卷全球后,一种名叫“区块链”的技术也应运而生。而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已从金融领域巧妙地切入到酒类的流通领域。
白酒与葡萄酒,一个是中国传统酒水品类,一个是西方舶来品,中西方的“碰撞”,势必会引起激烈的市场竞争。 但是,实际情况却与此颇有出入。 尼尔森消费品高级研究总监余美琳分析了葡萄酒与白酒的消费人群特征,她表示,目前白酒和葡萄酒在饮用场合、渠道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未来将在高端化驱动、场景驱动转化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各自的差别优势进行互补,预示着未来葡萄酒和白酒的发展机遇更为光明。